百姓医院网-未经本站允许,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linghunposhui@sina.com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姓医院网 WWW.cscaijing.COM 版权所有
老人在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东兴村互助幸福院餐厅就餐。 本报记者 杨小玲摄 截至2024年底,陕西省60周岁及以上人口887万,占比达22.4%,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调查显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是大部分老年人的选择。 对此,陕西精准聚焦需求,着力解决老年人“吃饭难”“就医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社区养老提质:打造“近在咫尺”的养老港湾 “自从家门口有了养老服务站,我每天都来这儿‘报到’。”9月30日,家住西安市莲湖区华府御城小区的马芳云笑着说。如今,唱歌、做操、和老姐妹拉家常、享受中医按摩,到了饭点再吃上一顿物美价廉的热乎老年餐,已成为她生活的固定节奏,日子过得充实又多彩。 一大早,西安市莲湖区郭家口社区养老服务站里格外热闹——免费配老花镜、中医义诊活动正在开展。74岁的马芳云早早赶来,坐在配镜摊位前,等着工作人员为自己验光配镜。 走进服务站,一楼的老年餐厅宽敞明亮,可同时容纳50余人用餐。拾级而上,二楼的功能区划分得细致又温馨,日间休息区、康复训练区、助浴助洁区、心理疏导室等各类功能区一应俱全,对老人的关怀落到了每个场景、每个细节里。 当天,二楼的AI智能中医检测仪器前排起了队。老人只需配合完成简单的面部扫描等操作,短短几分钟,就能得到一份详尽的健康数据报告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建议。“高科技就是方便!不用排队挂号,快得很,还能知道自己身体该注意啥,太实用了。”一位刚体验完智能设备的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养老服务站今年5月投入运营,目前已形成涵盖助餐、助医、助行、助急、助洁在内的‘十助’服务。”养老服务站负责人杨振宇介绍,除了日常服务,站内还会定期组织文娱活动、健康讲座、公益义诊等,从生活照料到精神慰藉,全方位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聚焦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我省不断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不断织密的养老服务网络正用触手可及的服务、细致入微的照护,解决老年人的生活难题,为老年人托起安稳又舒心的幸福晚年。 农村养老扩面:构建“扎根乡土”的保障体系 9月29日中午,西安市长安区引镇街道东兴村互助幸福院餐厅里弥漫着浓浓的饭菜香气。90岁的村民张凤莲夹起一筷子软糯的鱼香茄子送入口中,脸上漾开满足的笑容。 东兴村由原光昌村、岔道口村等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村里高龄老人多、独居比例高,“吃饭难”曾是不少老人生活中的烦心事。“为了满足老人这个最基本的需求,村里盘活闲置资源,把原光昌村村委会改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东兴村党支部书记孙养宁回忆,经过精心筹备,2021年重阳节,东兴村互助幸福院投入运营。东兴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只需花费100元,就能享用到营养美味的早餐和午餐。 走进幸福院,墙上张贴的一周食谱格外醒目:蒸鸡蛋、醪糟蛋汤、大烩菜、臊子面、土豆烧鸡块……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针对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村民志愿者主动化身送餐员,提供送餐服务。 “以前,儿女不常回来,我吃饭总凑合。现在,我每天准时来幸福院,不仅饭吃得好,还能和老伙计一起聊天解闷,心里亮堂多了。”81岁的李雪亚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现在的东兴村互助幸福院,早已不只是“吃饭的地方”,经过不断完善,已发展成集餐饮、休闲、娱乐、护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平台,成为当地互助养老的一张暖心名片。 “在建强阵地外,区民政局还通过‘一院一策’模式,推动16家三星级及以上养老机构与幸福院结对帮扶,常态化开展膳食指导、义诊等服务;同时选派专业人员下沉,为幸福院传授运营管理经验和健康照护知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从‘保基本’向‘优服务’转变。”长安区民政局副局长高江伟介绍。 从东兴村的温馨实践,到全省范围的体系化推进,近年来,陕西累计建设9419个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了82%的行政村。针对农村助餐难题,我省还积极推广“邻里互助”“孝老食堂”等村民自治模式,鼓励乡贤捐赠、村民互助供餐,激活农村助餐“微循环”。 医养结合增效:推出“健康养老”的闭环服务 居家老人的医疗需求如何精准对接?西安市碑林区试点推行的“五床联动”服务模式,为这一民生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碑林区太乙路街道华陆太乙路小区83岁的杨新鹏,便是该模式的直接受益者。 杨新鹏因脑出血后遗症长期卧床,身上出现压疮。保姆多次换药后症状仍未改善。焦急之下,杨新鹏的女儿联系到家门口的太乙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上门,结合“家庭病床”服务为老人重新评估换药。 换药过程中,杨女士得知该中心康复科在神经康复领域经验丰富,当即决定为父亲办理住院,转入“医疗床位”接受系统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新鹏一边接受压疮专项治疗,一边同步开展神经康复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照护,他的压疮完全愈合,患肢功能显著恢复。 病情稳定后,杨女士为父亲申请转回“家庭病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复诊、调整康复方案;若出现紧急情况,老人可随时转诊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床位”,或根据需求衔接“养老机构床位”。 “2023年,我院旗下太乙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太乙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在太乙路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楼设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不用奔波就能享受专业服务。”通用环球中铁西安医院副院长赵芳仍告诉记者。 “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医疗领域的‘家庭病床、治疗病床、安宁疗护病床’3张床,与养老领域的‘居家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2张床有机联动,构建起‘医养无缝衔接’的服务闭环,切实守护居家老人的晚年安康。”赵芳仍说。 近年来,陕西民政与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部门建立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为老年人的健康福祉筑牢根基。 今年,我省又出台《“五床联动”医养融合整合照护试点方案》,在全省13个县先行先试,促进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资源向养老服务领域延伸,满足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更暖心的养老设施、更温馨的养老服务、更精准的政策保障……三秦大地上,一幅“最美夕阳红”的幸福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