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医院网-未经本站允许,禁止镜像及复制本站。投诉及建议联系邮箱:linghunposhui@sina.com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姓医院网 WWW.cscaijing.COM 版权所有
![]() 近日,以“数智驱动 开放共赢”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金融服务专题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活动现场举行创新成果发布及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活动期间,平安产险与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共同发布了《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 据介绍,这本书是我国首部系统梳理“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全产业链实践的蓝皮书,由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中国精算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平安产险,与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研究并共同编制。 《蓝皮书》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为主轴,系统梳理了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物流、绿色航运、轨道交通五大板块的产业现状、政策演进、风险图谱与保险创新,结合平安产险等头部保险机构的最新产品实践与典型理赔案例,总结“保险+科技+金融”协同治理的先行经验,为构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交通体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范式,助力我国绿色交通体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蓝皮书》认为,保险行业正成为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成为绿色交通制度型基础设施。保险不仅是绿色交通风险管理的“安全网”,更是通过产品创新、数据驱动定价和全流程风险管理服务,主动赋能和加速绿色交通转型的关键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预估从2020到2030年绿色交通领域保费规模约为2万亿元人民币。 绿色交通“增量扩张”到“绿色提质” 保险角色与风险形态同步升级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行”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也是国家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十周年。绿色交通作为绿色转型的重要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已从“增量扩张”转向“绿色提质”。 《蓝皮书》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从不足500万辆跃升至3140万辆,全球占比超过60%;无人机保险保费规模从2015年的不足亿元增至2024年的7亿元,年复合增速15%;轨道交通工程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逾万亿元。 从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到金融监管总局《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已将保险列为绿色交通体系的关键制度支撑。《蓝皮书》指出,在这一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角色与风险形态同步升级,不仅需要为绿色交通提供风险保障,更需要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助力绿色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回望过去十年,保险业在绿色交通领域实现了从“边缘补偿”到“深度共建”的跨越。2015-2023年,新能源车险保费从34亿元增至1001亿元,无人机保险规模从0到7亿元,轨道交通工程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万亿元,保险深度由0.2%提升至11.5%,成为绿色交通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本与风险伙伴。 伴随规模扩张,保险功能也从单一赔付转向“风险识别—过程管控—智能理赔”全周期服务。平安产险在长沙地铁4号线应用PS-InSAR卫星遥感监测毫米级沉降、在山东等地区部署“信号灯”、减速带等推动试点路段行人事故下降。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引导、雄厚的中国企业支撑、跨学科人才与数字科技融合,已成为绿色保险服务能力的发展牵引与核心底座。 在“双碳”目标引领,绿色交通将进一步深化发展。同时,新技术、新模式带来的多维风险亦同步显现,对风险管理与保险保障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动力电池热失控、氢燃料泄漏、自动驾驶责任归属、极端气候对港口与轨交运营的系统性冲击等风险链条更趋绵长。《蓝皮书》强调,保险业必须跳出“事后补偿”的传统逻辑,升级为“全流程风险治理”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才能支撑绿色交通体系从“增量扩张”走向“绿色提质”。 聚焦低空经济等五大场景 打造从单一险种到系统解决方案 《蓝皮书》聚焦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绿色物流、绿色航运、轨道交通五大板块,进行“行业—技术—风险—保险”四维透视,既关注宏观政策与产业演进,更聚焦微观场景:从新能源重卡电池租赁的权责分配,到eVTOL城市空中交通的责任分层,再到港口岸电系统碳减排收益的保险证券化,提出了翔实案例与落地建议。 例如,在保险护航低空经济发展场景中,预计至2030年,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保险保费规模将突破50亿元,其中无人机保险贡献核心增长动能。《蓝皮书》以平安产险推出的“安心保”增值保障方案为例介绍:该方案深度嵌入无人机厂商服务体系,提供一键报案、系统定责与极速理赔服务。针对新兴领域开发专属险种,不仅能够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还能激活保险市场。定制化险种将提升保险产品的附加值,有助于增强低空经济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融合发展场景,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成熟,新能源车险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成为车险市场的重要增长点。同时,《蓝皮书》对新能源汽车风险进行分析,首次系统披露新能源车险出险率与快充次数、扭矩水平、驾驶行为的量化关系,其中分析表明,随着扭矩的增大,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和案均赔款程度大于传统油车。《蓝皮书》还提出“电池健康度+驾驶行为+碳足迹”三维定价模型,并以平安产险携手赛力斯推出的智能辅助驾驶责任险为样本,展示“保险即服务”如何嵌入车企OTA升级、用户驾驶培训、事故应急响应全链条,实现风险减量与体验增值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航运业作为支撑全球贸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环境影响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世界第一海运大国,绿色航运保险2024年保费规模约4.3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9亿元。《蓝皮书》首次发布“燃料风险矩阵”,系统评估LNG、甲醇、氨、氢、电燃料在泄漏、腐蚀、燃爆、毒性维度的差异;并以日本氢燃料船泄漏责任险、中国LNG动力船燃料泄漏责任险为案例,提炼“技术标准—保险条款—政策补贴”联动机制。2024年成立的中国绿色船舶保险共同体,通过“保险+绿色贷款+再保险”组合产品,为电动、氨燃料、氢燃料等全生命周期提供风险共担机制,为全球航运业提供“东方方案”。 此外,在绿色物流领域,《蓝皮书》提出“绿色一单制”概念,主张以保险为桥梁,推动运输单证物权化、碳足迹可交易化、风险责任可转移化,为绿色物流降本增效提供制度型基础设施。比如,平安产险国际多式联运险通过区块链电子运单与碳积分挂钩,实现“低碳运输—碳资产—保费折扣”闭环激励。在轨道交通领域,中国轨交运营里程已突破1.2万公里,日均客流超8000万人次,单位人公里碳排放仅为公路交通的四分之一。然而,深基坑施工、信号系统失效、极端天气、网络攻击等风险交织。《蓝皮书》则提出“风险预警—指数定价—自动触发”的智能保险框架。而平安产险在长沙地铁4号线引入PS-InSAR卫星遥感监测毫米级沉降,深圳地铁建立台风应急指数险,展示了保险从“风险兜底”到“资本协同”的角色升级。 平安集团党委委员、平安产险党委书记、董事长兼CEO龙泉表示,平安产险在绿色保险领域一直不断探索创新,从森林碳汇指数保险到智能辅助驾驶责任险,从低空领域政府救助保险到电池衰减补偿责任保险,致力于为环境保护和绿色产险发展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此次平安产险携手中央财经大学、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和可持续交通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研究,共同编写了《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旨在为绿色交通相关保险的发展贡献多方智慧。未来,平安产险将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推动自身经营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全力做好金融的“五篇大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